改革是魂
1979年3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春風把我從陜西“吹”到了《福建日報》。打倒“四人幫”,經過撥亂反正,新聞工作者釋放出來的政治熱情轉化成業(yè)務改革的干勁,大家一心想按新聞規(guī)律搞好報道,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作用,批評社會不良現(xiàn)象,積極報道突發(fā)事件。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風順。22年報紙工作經歷讓我深深體會到,媒體領導的改革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媒體的改革力度。
看到現(xiàn)在有些媒體在輿論監(jiān)督中的尷尬狀態(tài),聽聽一些記者的牢騷,我慶幸自己剛到報社時遇到了好領導。記得我剛調到報社時,曾寫過一篇永安縣中隊(相當于現(xiàn)在的武警)隊長槍走火打死打傷群眾的突發(fā)事件報道?,F(xiàn)在看來,這篇稿件很平常,但在當時的思想、政治形勢下,能不能見報?自己也沒數(shù),只知道作為記者我有責任把事件反映出來。我清楚地記得,老總編劉岳峰同志非常重視,專門把我從三明叫回編輯部,幾位正副總編都來聽我匯報,認真研究,最后老劉拍板:發(fā),而且要一追到底。稿件發(fā)在一版頭條位置,六欄豎題。后續(xù)報道一直追蹤到中隊長被逮捕、判刑。領導這樣的支持力度極大地鼓勵了我參與新聞改革的積極性。調回編輯部后,我又寫了因省計委水泥供應、調運計劃不周,造成永安水泥廠經常壓庫停產的批評稿,點到了當時的分管副省長。在領導支持下也發(fā)在一版頂欄加框,而且是通欄標題。
當時只是樸素的感激之情,后來我當了報社領導,才體會到當時老總編們這樣支持我搞批評報道,需要極大的政治勇氣和業(yè)務魄力,套句不恰當?shù)脑挘骸坝齼悍街改付??!币粋€媒體,領導以黨的事業(yè)為重,堅持改革,記者、編輯敢于直面現(xiàn)實,按新聞規(guī)律采寫稿件,捍衛(wèi)黨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行動才能得到切實的版面體現(xiàn)。我感謝老領導無私地培養(yǎng)了我,更認識到繼承這樣的黨報新聞傳統(tǒng),需要我們不斷提高理論水平、政治修養(yǎng)和業(yè)務能力。當群工部記者暗訪104國道“三亂”現(xiàn)象受阻時,我想到了當年老領導是如何支持輿論監(jiān)督的,知道這時記者、編輯最需要的是領導的支持,便堅決讓這組稿件見報,當然在處理上也認真研究相關政策和監(jiān)督藝術。這一戰(zhàn)役打了整整一年,最終得到了國務院糾風辦和省委、省政府的表揚。
1982年,我在工商處當編輯,報社正醞釀新的新聞業(yè)務改革,我想僅僅是簡單的寫作改革已經不夠了,但是從哪個方向去推進改革呢?心中沒數(shù)。我花了三天時間,到工廠、商店和福州市級機關等基層單位作了一個小型調查,讀者反映當時的二版每天按行業(yè)出成“專版”,一天工業(yè),一天農業(yè),一天文教……太單調,閱讀興趣不大。工商處討論改革方案時,劉岳峰、林振夏、徐明新幾位報社領導都參加了,我提出了把二版改成綜合版的設想。想不到,黨組在改革方案中吸收了我的意見,而且把我調到了總編室。記得劉岳峰同志當時還對我說:“你提出了這樣的改革方案,就自己去實踐一下吧?!?/p>
然而,當改革方案付諸實施時,由于習慣勢力的影響,各種阻力都會或隱或現(xiàn)、或強或弱地表現(xiàn)出來。就是堅持短新聞也不那么容易。記得有一位老記者發(fā)了一篇3000多字的通訊,說實在話,一是實際上沒有這么多版面可發(fā),二是稿件長了,確實也有拖沓的地方。我和當時二版的幾位編輯商量后,決定大刀闊斧地刪改成一篇340多字的小通訊。想不到第二天見報后,這位老記者非常生氣,找到總編室來,還找了林振夏同志。老林當時說了一句:“我們給芝曉的任務就是把長稿改短,我看改得不錯嘛?!蔽衣牭胶?,心里很感動,新聞業(yè)務改革的信心更足了。第二年,這篇小通訊獲得了省好新聞二等獎,風波也就完全平息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