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事+美食”,把流量變成城市“留量”
2025-08-29 11:14:55? ?來源:東南網(wǎng)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據(jù)光明網(wǎng)報道,浙BA普陀隊主場的看臺上,嘉興球迷憑門票領到現(xiàn)烤梭子蟹時,脫口而出的“下次來嘉興我請吃粽子”,成了比比賽勝負更動人的畫面。賽場邊,衢州“三頭一掌”的香氣裹著球迷的歡呼,寧波水磨湯圓的熱氣里混著孩子的笑聲。這些看似尋常的“賽事+美食”場景,早已超越“觀賽充饑”的淺層需求,藏著地域文化傳遞、城市情感聯(lián)結與群眾體育本質回歸的深層邏輯。當體育賽事卸下“精英競技”的單一標簽,用煙火氣接住普通人的日常期待,才真正觸達了群眾體育的核心價值。 賽事里的煙火氣,本質是地域文化從“抽象符號”到“具象體驗”的轉化。衢州“三頭一掌”不是簡單的小吃,而是衢州人“重調味、尚鮮活”飲食文化的縮影;鶴崗小串的炭火香氣,承載著東北市井生活的熱鬧與豪爽;寧波苔菜年糕的軟糯,藏著江南人對食材本味的堅守。過去,城市推廣文化常依賴宣傳冊、紀錄片,試圖用文字和影像傳遞特色,卻總少了點“可觸摸的溫度”。而賽事將這些美食搬進賽場,讓觀眾在啃兔頭、咬年糕的瞬間,直觀感受一座城市的生活氣息。 就像浙BA的外地觀眾,或許記不清某場比賽的比分,卻會記得“衢州的鴨頭很辣,老板還送了本地辣椒面”,這種帶著味覺記憶的文化認知,遠比“衢州是南孔圣地”的抽象介紹更深刻、更持久。更重要的是,這種轉化不是單向輸出,而是雙向互動:嘉興球迷用粽子回贈普陀的梭子蟹,本質是兩地球文化的對話,讓地域特色在交流中變得更鮮活。 這種“體育+美食”的組合,更是城市從“流量吸引”到“留量沉淀”的軟實力修煉。不少人以為,賽事帶火美食只是“短期賣貨”,比如浙BA德清站的茶糕售罄、江蘇“蘇超”帶動57.7億元銷售額,這些數(shù)據(jù)背后,藏著更長遠的價值。它讓“賽事游客”變成“城市代言人”。一位去鶴崗跑馬拉松的外地選手,在社交媒體分享“跑完吃三串烤筋,老板聽說我是來比賽的,又加了兩串”,這條帶著煙火氣的內容,吸引了二十多個朋友詢問“鶴崗馬拉松明年啥時候報名”;寧波老字號借浙BA推出“賽事限定年糕禮盒”,不僅比賽期間熱銷,賽后還成了外地游客“找代購買的伴手禮”。這些細節(jié)證明,美食帶來的不只是一次性消費,更是“好感度積累”:當游客因一頓美食記住一座城市,因一場賽事喜歡一種生活,就可能轉化為“再來一次”的意愿,甚至主動向身邊人推薦。這種基于真實體驗的口碑傳播,是城市軟實力最珍貴的“留量”,也是賽事經(jīng)濟超越“門票收入”的深層價值。 更值得深思的是,煙火氣讓群眾體育從“觀看者經(jīng)濟”轉向“參與者經(jīng)濟”,重構了普通人與體育的關系。過去,很多群眾賽事陷入“辦賽熱鬧、觀眾冷淡”的困境:組織者花心思搞競技、請嘉賓,觀眾卻覺得“和我沒關系,就是來看個熱鬧”。而美食的加入,讓觀眾從“坐在看臺上的旁觀者”變成“參與其中的體驗者”。在綏芬河歡樂跑,選手邊跑邊吃烤全羊,完賽后還能幫牧民烤兩串;浙BA的賽場外,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包湯圓,孩子舉著自己包的湯圓喊“給主隊加油”。這些場景里,體育不再是“運動員的事”,而是所有人都能參與的生活場景:球迷為球隊吶喊,也為好吃的年糕排隊;選手比拼速度,也會和攤主討教烤串技巧。 這種“不分賽場內外、沒有觀眾選手隔閡”的氛圍,恰恰是群眾體育的初心。體育本就該是普通人的日常,是和吃飯、聊天一樣自然的生活組成,而不是遙不可及的“競技表演”。當賽事用煙火氣打破“體育圈”的壁壘,讓所有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算真正實現(xiàn)了“全民共享”。 當然,這種融合不是沒有挑戰(zhàn):如何避免美食攤位擠占觀賽空間,如何保證賽場內的食品衛(wèi)生,如何防止“千賽一面”的同質化。比如所有賽事都只賣烤串、臭豆腐,反而失去地域特色。但這些問題的本質,不是“該不該有煙火氣”,而是“如何讓煙火氣更有質感”。就像浙BA會根據(jù)不同城市的主場,定制地域美食清單,普陀主場推梭子蟹,寧波主場上湯圓,既保留特色,又避免雜亂。 賽事的煙火氣,從來不是“體育的附加項”,而是“群眾體育的必需品”。它讓體育接住了普通人的胃,也接住了普通人的心;讓城市傳遞了文化,也收獲了情感。當比賽的哨聲、美食的香氣和觀眾的笑聲交織在一起,體育賽事才真正成為“屬于所有人的盛宴”。這不是簡單的“體育+美食”,而是體育回歸生活、文化貼近大眾的生動實踐,也是一座城市最溫暖、最有活力的樣子。(黃鶴權)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wǎng)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閩)-經(jīng)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