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人的倫理棲居何以美好
2025-05-09 10:09:26? ?來源:新華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提出“地球村”概念,他預言,廣播、電視等電子媒介的普及與發(fā)展,將極大程度縮短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時至今日,我們知道麥克盧漢的預言早已成真,“地球村”概念在數(shù)字媒介技術的發(fā)展下成為現(xiàn)實,互聯(lián)網甚至進一步發(fā)展成無時不在、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泛在網”,與人工智能相結合極大便捷了我們的生活:人們通過DeepSeek、ChatGPT等大語言模型隨時隨地高效獲取知識信息與外國文化,線上國際會議人工智能能夠完成自動聽譯、轉寫、生成會議總結,在大洋彼岸旅游用AI翻譯軟件與當?shù)厝肆阏系K溝通……隨著信息傳輸間時空界限的消弭,世界人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緊密聯(lián)結在一起。 然而,凡事一體兩面,網絡媒介的崛起不僅重塑了信息傳播形態(tài)與人類倫理范式,更深刻改寫了人類社會的文明圖景。當我們沉浸于數(shù)字化生存、網絡化社會的無界連接時,個體卻越來越在碎片化的數(shù)字洪流中失去了錨定的精神坐標。即時性、匿名性、開放性的虛擬現(xiàn)實場域帶來比現(xiàn)實生活更為真實的“超真實”,為立場、價值觀迥然各異的人們提供永恒在場的擬像世界。網絡暴力、人肉搜索、信息繭房、過濾氣泡、認知極化、數(shù)字鴻溝……諸如此類的倫理危機在網絡時代接踵而至。隨著人工智能在擬人交互、共情感知、情緒安撫方面的技術突破,人類傳統(tǒng)倫理關系正面臨異化:年輕一代試圖放棄現(xiàn)實戀愛,轉而在Claude等以理解人類情感方面見長的大語言模型中尋求短暫心靈慰藉,將人工智能個性化設置為自己心中的另一半;兒童表現(xiàn)出對父母的疏離,更加依賴豆包等針對少兒的大語言模型,癡迷于人工智能提供的正向反饋;青少年學生對人工智能提供的知識更為相信,從而質疑教師的權威以及存在必要性,等等。人類正共同面臨著極為嚴重的價值危機、道德失落與文化失語,精神世界的荒漠化與解構進一步導致生命價值和生活意義遭遇動蕩甚至瀕臨瓦解。 網絡技術、媒介變革、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使人們在一起的方式發(fā)生徹底性顛覆,面對不可逆的歷史大勢與必然的文明變遷,我們必須對網絡時代人們的交往方式與倫理范式進行重新審視,即思考并試圖回答“網絡時代,我們如何在一起”這一倫理問題,并且借助倫理重建人類在網絡時代的精神家園和意義世界,從而實現(xiàn)信息圍城中原子式個體向生命整體意義與生活總體價值的復歸。 由東南大學人文學院哲學與科學系副教授、江蘇省道德發(fā)展智庫研究員蔣艷艷所著的《網絡時代的倫理方式》便以此作為研究起點,精確切入當今網絡時代倫理道德危機的脈搏,以媒介環(huán)境學派、媒介批判學派與倫理主義體系作為新視域理論基礎,在媒介語境解讀和哲學詮釋的基礎上,以中國傳統(tǒng)道德哲學與西方黑格爾道德哲學作為方法論基礎進行深入研究,落實于馬克·波斯特的“信息方式”實現(xiàn)“倫理方式”的概念建構,分析、反思網絡時代的倫理方式,為“網絡時代,我們如何在一起”這一當下的時代倫理叩問提供了兼具哲學深度與現(xiàn)實關懷的學術回應。 作者以其傳播學與倫理學的復合學科背景與國際視野將古今媒介批判與中西方道德哲學熔鑄一爐,遵循“思辨—歷史—現(xiàn)時—前瞻”的構思邏輯,探討網絡媒介對倫理建構的道德哲學影響。該書超越“危機—應對”的社會學范式,采用更為深刻的道德哲學方式,不再以狹義的網絡平臺為研究對象,指向更廣義的以網絡媒介為主導的文明時代,以期與“網絡倫理”西方話語實現(xiàn)中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 網絡信息技術飛速迭代不斷帶來媒介嬗變的當下,人類文明的數(shù)字圖景日新月異,傳播學與倫理學的發(fā)展異步性導致倫理建構的自身適應力幾乎遠遠落后于媒介技術的迭代速度,《網絡時代的倫理方式》為實現(xiàn)二者良性互動、和諧共生與同頻共振提供思路。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網絡時代以倫理的方式在一起,復歸于生命整體意義與生活總體價值中,在網絡世界中成為“自由的人”“完整的人”。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長聘教授)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